大皖新闻讯 或是“板凳课堂”里宣讲政策的身影,或是河道清理中忙碌的脚步,或是为老人理发时专注的神情……在池州青阳县杜村乡的田间地头、村落巷陌,志愿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,这里的志愿服务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公益范畴,它如同一把精巧的“金钥匙”,开启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,为乡村振兴之路铺满了温情与勃勃生机。
党建引领 让“单向服务”变为“共治共享”
清晨的青阳县杜村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,志愿者们正整理着最新的“微心愿”清单——“希望有人帮忙清理屋后古道杂草”“想给村里老人安排一次义剪……这些虽微小却满载民意的诉求,在党建引领的高效服务体系下得到了迅速而贴心的回应。杜村乡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,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串联成网,构建起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服务矩阵,把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民身边。
2025年以来已完成89件“微心愿”的兑现,从古道清理到爱心义剪,从矛盾调解到政策解答,每件事都瞄准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更具创新的是,志愿服务积分制的实施,让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馈——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累积的积分,不仅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所需的生活用品,更能在“道德银行”中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“付出即有回报,奉献亦得激励”的机制,促使村民由“被动观望”转变为“主动参与”。
队伍建设 让“少数行动”变为“全员参与”
“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是干部的事,现在我们自己也成了服务队的一员。”杜村乡五阳村钱大叔的话,道出了志愿服务队伍的成长密码。如今的杜村乡,12支志愿服务队伍如同毛细血管,将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群众等力量紧密相连。在“党群屋场夜话”的灯光下,志愿者用“土话”解读医保政策;在“好人宣讲团”的讲台上,本土“池州好人”郑青、孙正武用亲身经历讲述行善故事,4场“微宣讲”让300余名村民受到感染。
队伍的壮大离不开专业赋能。外部专家的培训课上,志愿者们学习矛盾调解技巧;经验交流会上,邻村的环境整治妙招被记录在册。专业素养的提升,让志愿服务从“凭热情”走向“靠专业”——网格员调解纠纷时更懂法律依据,为老人体检时能准确记录数据。当志愿服务从“少数人做”变成“大家都做”,社会治理的合力便如春雨般浸润开来,形成“人人出力、家家受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品牌创新让“普遍服务”变为“精准对接”
“张大爷,今天给您带了降压药,顺便量个血压。”五阳村“朝夕暖阳”志愿者的敲门声,成了村里老人最期待的声音。针对“一老一小”的需求,该项目已开展儿童陪护80余次、以精准服务构建起严密的关爱网络。准服务织密关爱网络。在西河村,“美村美户”志愿者带着工具清理河道,曾经的“垃圾点”变成了村民散步的“观景台”,更带动村民主动加入环境维护的行列。而“板凳课堂”则让理论宣讲走进寻常百姓家。这些接地气的志愿服务品牌,就像精准对接需求的“插座”,一头连着村民的期盼,一头连着服务的供给,让每个项目都能击中民生痛点,让“幸福圈”越画越大。
从“微心愿”的实现到矛盾纠纷的化解,从环境的改善到民心的凝聚,杜村乡用志愿服务的力量,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、有了速度、有了深度。在这里,志愿服务不再是孤立的事件,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,成为乡村治理的“稳定器”和“催化剂”。未来,随着志愿服务的持续深化,青阳县杜村乡必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,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生根发芽,让基层治理的新画卷更加绚丽多彩。(吴璟璟)
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